西和麻纸是西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的一种独特工艺品,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收录产品。每年夏季,西和县西高山镇刘河村农户都抢抓晴好天气,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忙着制作纯天然手工麻纸。西和麻纸原材料以产自本地的枸树皮为主,经过备料、蒸穰、砸穰、切穰、抄纸、榨水、上墙等72道复杂工序“锤炼”后成品。近年来西和县通过非遗传承人带动、技术培训和电商渠道销售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造纸技艺,打开了产品销路。
西和麻纸有“千年寿纸”之美誉,纸色古朴、纸质柔韧不朽、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是仿古书画创作的理想纸张,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2021年5月24日,“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西和手工麻纸的魅力。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和麻纸制作传承人胡凤钰所在的刘河村,是一个祖辈相传造纸绝活的“麻纸村”。他们家从有记载有名字的上辈数起,已是麻纸的第五代传承人。他所做的麻纸,至今保留着一套手工制作技艺流程。和宣纸相比,西和麻纸颜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极富弹性,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斑驳感,这种麻纸创作的仿古书画作品效果极好,特别适合书法中像章草这样早期的古朴书体。
记者看到在一个2米多宽的纸槽旁边,胡凤钰手握一根细棍在木桶里均匀地捣浆,投穰入槽。他手持一个固定有细网的纸帘,在水中来回搅动。几分钟后,他捞出铺有纸浆纤维的木框,立在旁边台子上,轻轻一剥,从细网上便剥下来一张张湿漉漉、半透明的薄纸。胡凤钰是家族麻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说:“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过去人们生活主要靠制作麻纸维持生计,但造纸费工费时,是一项艰苦的技术活,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也耐不了麻烦,多选择外出打工。村上造纸的人越来越少。”
经过一代代西和麻纸制作人的探索改良,西和麻纸的制作工艺日益精进。现在的西和麻纸,纸质坚柔,适宜书写优雅的书札文书,手卷、扇面、做传统书画装裱,书画效果极具表现力,深受书画装裱市场青睐。尤其是近年来众多倾向仿古创作的书画家都偏爱用西和麻纸进行创作。
近年来,西和县紧紧围绕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深度挖掘麻纸产品内涵,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打造品牌优势,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做大做强麻纸产业,让传统的麻纸依托网络走出大山,实现了提质增效。目前,西和县以麻纸为主题的网店有56家,年销售额700余万元。
2023年,西和麻纸销售企业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市场,于2023年6月注册了西和“朱刘河”、“朱刘河麻纸”等纸类商标,7月在虾皮(shopee)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办了西和县文创类店铺。通过广告投放、活动引流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麻纸已经借助网购平台实现了出口、走出了国门。
编辑:苏晶 校对:安然
此文章为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网站、自媒体,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属原网站和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撤销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纸视界”,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